喜慶二十大/我們這十年——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團隊
發文時間🤹🏿♂️:2022-11-08 撰稿人🦦:
一👷🏼♂️、教研室概況
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成立於1953年✡︎,前身是化學教研室,1979年正式更名為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198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成立近70年以來,曾先後出現多名國內外知名的運動生物化學領域的著名學者,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引領學科發展,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國內外體育科研領域的工作者和研究者👩🏽🍼,為我國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教研室三代教學團隊的發展歷程👨🏿🦱:
以馮煒權教授🤙🏼、馮美雲教授為代表的運動生物化學前輩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嚴謹務實的特色與傳統;以謝敏豪教授、胡揚教授、馮連世研究員為代表的運動生物化學知名專家在學科發展進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圖1 九十年代的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團隊
(前排左至右:張愛芳教授、馮美雲教授🏌🏻、張纓教授;後排左至右🧗🏻♀️:時慶德老師🎠,邱俊強老師🚶🏻♀️,曹建民教授😥,劉剛實驗師)
(拍攝於2000年)
以曹建民教授🐡🍖、張纓教授為代表的著名學者在運動生物化學學科實踐應用前沿和基礎研究前沿為年輕學者做出的優秀的典範。
圖2 近10年來,教研室教師發揚“傳幫帶”精神,在運動生物化學和運動營養方向培養出一系列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幹。
(拍攝於2020年10月)
近五年來👨🏿🚀,運動生化教研室從原有的8人增加到16人,並逐漸實現新老更替,教學團隊更加年輕化。目前博士生導師11名(含外聘導師),碩士生導師18人(含外聘導師),其中曹建民教授為北京市教學名師,嚴翊教授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邱俊強教授入選“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所有在職教師均為博士研究生學歷🧑🏻🦽,所有導師均有承擔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的以及服務高水平國家隊的經歷,以及境外高校研究和學習的經歷,為學生發展提供領先的國際視野和領先的科研啟迪📷。
圖3 2020年之後,運動生化教研室包括運動生物化學與營養🎙、興奮劑檢測兩個方向的教學研究團隊⛔️,教研室成員增加至16人。
(拍攝於2022年10月)
目前,新一代的運動生物化學教學研究團隊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奮發進取⛽️,努力推動新時代下運動生物化學的新發展🧽。
二、立德樹人🔣,教學思政引領
多年來🙆🏽,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團隊對標國家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重大戰略,教育學生體育承擔著“為國爭光,為民服務”的重大使命,鼓勵學生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體育改革發展戰略全局中,用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偉大成就教育和引導學生們增強四個自信👼🏿。近年來🏊🏿,團隊及成員曾多次省部級以上優秀團隊及優秀個人等榮譽🏂。
表1 運動生化教研室獲得的省部級以上榮譽
獲獎對象/成員 | 榮譽稱號 | 獲獎時間 |
曹建民 | 北京市教學名師 | 2012 |
嚴翊 | 第十三屆大學青年教師獎三等獎 | 2013 |
許春艷 | 北京青年英才計劃人才 | 2013 |
邱俊強 | 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 | 2016 |
嚴翊 |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 | 2021 |
運動生物化學研究進展 教學團隊 | 北京高校課程思政示範教學團隊 | 2021 |
嚴翊 | 北京高校課程思政示範教學名師 | 2021 |
曹建民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7-2022年度優秀會員 | 2022 |
北京冬奧會興奮劑檢測中心 運行團隊(李聰) |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 | 2022 |
李聰 | 2021年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 | 2022 |
三🏬、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教學成果豐碩
近十年來,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團隊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吸收引進、借鑒利用、自主開發等多種途徑🐠,搭建新的教學環境,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團隊教師所授課程多次被評為優質課🤾🏽♀️,教學評估名列前茅。
自團隊成立以來編寫各類教材和專著30余本🦵🏿,教材體系齊全,有多本教材榮獲北京市精品教材和意昂4注册精品教材♋️✊。在課程持續建設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教學成果獎勵,推動了學科發展。近5年,團隊獲校級教學成果獎勵11項,省部級獎勵4項,教學研究項目立項3項。
表2 運動生化教研室教學改革項目一覽表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資助部門 | 立項時間 |
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許春艷 | 意昂4注册 | 2012 |
《運動生物化學》校級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項目 | 邱俊強 | 意昂4注册 | 2020 |
《運動生物化學》本科教材建設(重大項目) | 邱俊強 | 意昂4注册 | 2021 |
基於OBE 理念的“體能與營養”課程改革與實踐 | 許春艷 | 意昂4注册 | 2022 |
運動風險篩查與防範 | 蘇浩 | 意昂4注册 | 2022 |
表3 運動生化教研室獲得教學獲獎情況
序號 | 教學獲獎 | 主持人 | 授獎部門 | 級別 | 獲獎時間 |
1 | 基於資源共享模式的《運動👮🏼♂️◻️、營養與健康》的精品視頻課程建設 | 曹建民🏘➝、邱俊強、蘇浩、郭嫻、嚴翊🤦🏼♀️🐮、許春艷 | 北京市教委 | 省部級二等獎 | 2017 |
2 | 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 | 蘇浩 | 北京市教委 | 省部級 | 2019 |
3 | 北京市高校優秀本科論文指導教師(陳演“普通大學生不同頻率單搖跳繩能量消耗特點研究”) | 邱俊強 | 北京市教委 | 省部級 | 2020 |
4 | 運動生物化學研究進展/北京高校課程思政示範教學團隊 | 嚴翊 | 北京市教委 | 省部級 | 2021 |
5 | 第二屆北京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優秀獎 | 邱俊強,許春艷,嚴翊,蘇浩 | 北京市教委 | 省部級優秀獎 | 2022 |
6 | 北京高校學歷繼續教育大學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 | 蘇浩 | 北京市教委 | 省部級 | 2022 |
7 | 《運動生物化學》 | 教研室團隊 | 意昂4注册 | 校級優秀教材 | 2021 |
8 | 基於"價值塑造📳、知識養成、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運動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構建 | 邱俊強 | 意昂4注册 | 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21 |
9 | 《運動生物化學》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精品課程 | 邱俊強 | 意昂4注册 | 校級精品課程 | 2021 |
10 | 《運動生物化學》本科思政課程示範課程 | 邱俊強 | 意昂4注册 | 校級思政示範課程 | 2021 |
11 | 基於"價值塑造、知識養成💌、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運動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構建 | 邱俊強 | 意昂4注册 | 校級創新大賽一等獎 | 2022 |
四、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業績突出
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團隊近年來的研究方向涵蓋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兩大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運動應激與適應〰️、運動營養、運動訓練科學監控、運動與能量代謝、運動與內分泌👇🏽✌🏻、運動與肥胖👥、運動與衰老、基因選材、高原/低氧訓練🌿🫶🏽、運動促進健康的生化機理等。十年來教研室教師承擔或參與國家級👨🏿🏫、部委級🧚🏻♀️、橫向課題和其他各級各類課題80余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7項,省部級項目29項,橫向課題30余項),發表論文23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C刊及中文期刊論文180余篇)🌑,科研著作10余部,省部級以上的科研獲獎13項。
表4 運動生化教研室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情況
序號 | 獎項名稱 | 主持人 | 授獎部門 | 獲獎級別 | 獲獎時間 |
1 | 第30屆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 | 胡揚 | 國家體育總局 | 省部級 二等獎 | 2013 |
2 | 第30屆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項目貢獻獎 | 邱俊強 | 國家體育總局 | 省部級 二等獎 | 2013 |
3 | 運動促進骨骼肌GLUT4轉錄的分子機製研究 | 張纓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 三等獎 | 2014 |
4 | 基因標記用於我國長距離遊泳運動員選材的研究 | 胡揚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 二等獎 | 2016 |
5 | 有氧運動和低氧誘導因子-1α對骨骼肌ERRα/γ的影響及分子機製 | 張纓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2016 |
6 | 有氧運動介導Nrf2對骨骼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張纓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2018年 |
7 | 有氧運動能力相關基因標記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 胡揚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 二等獎 | 2018 |
8 | 三大慢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運動處方的製定與應用 | 嚴翊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 三等獎 | 2018 |
9 | 構建國家隊運動員傷病防治和疫情防控體系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 | 謝敏豪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2021 |
10 | 運動性腎缺血再灌註損傷的生物學機製及營養幹預研究 | 曹建民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2021 |
11 | 有氧運動和低氧暴露介導apelin調控骨骼肌能量代謝的機製研究 | 張纓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 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2021 |
12 | 《運動要當心》首批全國優秀體育科普作品 | 蘇浩 | 國家體育總局 | 省部級優秀作品 | 2022 |
13 | 《女性修與養👨🦰:女性運動、營養與健康》首批全國優秀體育科普作品視頻類 | 郭嫻 | 國家體育總局 | 省部級優秀作品 | 2022 |
運動生物化學團隊多年來一直秉承科研服務於實踐的理念🚵♂️,以曹建民教授為代表的多位教師曾先後為足球、田徑、遊泳🫳🏿、摔跤、舉重🌂、賽艇☁️、皮劃艇、鐵人三項、現代五項、藝術體操🧑🏽🍳、越野滑雪等多支國家隊提供訓練監控與營養科研工作🧜🏽♂️,助力科技奧運⁉️。
圖4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科技助力奧運”科研與實踐
五📗、面向大眾,積極開展科普宣傳
團隊教師不僅在運動與健康領域開展研究,也積極投身社會科學宣傳工作。邱俊強教授、嚴翊教授、蘇浩副教授🖲、郭嫻副教授等多位教師通過視頻網絡媒體、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並長期運營“運動是良醫”🗃、“慧運動”等公眾號,向大眾宣傳運動促進健康的科普知識。
圖5 團隊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運動促進健康”相關領域的科普宣教
六、搭建研究平臺,加強國際交流
團隊充分發揮學科特色與優勢,以運動生化與營養創新團隊為核心,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運動基地簽訂實習協議,把運動隊一線作為研究生們提升專業知識的研究基地。加強科研平臺的交流與合作,聘請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運動醫學研究所、反興奮劑中心的專家作為外聘導師,並於美國、挪威🤾🏻、澳大利亞、丹麥等多個國家的知名專家建立實驗室合作關系,形成高水平智庫,把學生送出去,把專家請進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近十年培養碩士、博士生共計276名👴🏼。
圖6 師生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運動生化教研室團隊寄語:
嚴謹務實🔢,傾心付出,為學生搭建起科學研究與運動實踐之間的橋梁,全面打造“熱愛祖國的體育事業、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具備全面創新的科研能力”的體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