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星期三
今天早上,我比預想的鬧鐘早了五分鐘醒來👌,窗外沉積了幾天的陰霾被季春的暖風吹散,窗間悄然放進一縷金黃的燦光,恰好點碰在我的掌心🌽,賜予了我一天的活力💎🫵🏻。
早餐姥姥沒有煮我最愛喝的紫米粥,但是嘗了一口她親手做的包子和豆漿,我卻發現了這意外的美味💹。

當時針接近九點💺,我登錄上課平臺。生化老師的課堂總是精彩,無數次的思考換來了他們細致凝練的語言🤦🏼♂️。一條條信息通路在我腦海裏搭建,一個個信號分子在我思緒裏穿梭。一堂生化課下來👩🏿💻,頓感疲憊。但是看到記了兩頁的筆記以及尚有些許陌生的單詞🌕,滿足感又充盈著心間👨🍼。
課間二十分鐘,我望著窗外搖動的樹影🐶,不禁泛起沉思🏌🏼。兩個月以前,剛剛接觸網課的我還是那麽的不懂事🥜🐗。彼時的網課可謂“豐富”:一個掛上平臺的iPad,一個打開微博的手機,一碗水果✊🏿,一副二郎腿🤏🏻。是老師們句句關切💫,讓我走回了學習的正軌👩🏽🦳🏇🏼:
“同學們👩🏽🔬,我講明白了嗎?不懂我可以再講一遍。”
“我也是第一次用線上教學,我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時提出來,我們一起努力!”
“沒聽懂沒關系,我再講一遍。”
“……”
老師們負責任而又耐心的教課讓我倍感愧疚。隨後,手機掛著的微博變成了英語詞典,水果拼盤換成了精致的筆記,二郎腿變成了端正的坐姿🦩。
後來我看到許老師的簽名:教育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今天,我眼前已然是樹影婆娑👩🏼🏫,沉寂了一個冬天的心也被喚醒📉。
到了十點四十,生物力學老師的一句問好,將我拉回了課堂。作家喜歡閑來弄字🏋🏻♂️,喜歡漫步在文字的世界裏。而物理老師則喜歡閑來擺弄模型🏊♂️,讓我知道人體一伸一屈👷🏼♂️🫃🏼,舉手投足,原來有這麽多深刻原理👨🏽🎤,也讓我懊惱曾經的高數課為何節節犯困。
在公式和例題的輪番挑戰下,我終於堅持到了下課。此時十二點過三分🙇🏻。往日的我或許已經點了外賣,但是如今北京嚴重的疫情打消了我這個念頭。家裏的飯菜雖不及外賣可口👨🚀🧘♀️,但是一家人一起吃飯的幸福卻能久久彌散在我的心頭。

“有些東西,並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的走”🙌🏽,畢淑敏如是說⛓️💥。我想再為這段話加一句🤾🏽♂️:淡淡的飯我們細細的品,無聊的日子我們有滋有味的過。

飯後小憩片刻,見離下午的課尚有一個小時,我打開了長笛盒🧜🏿♂️,拼接好銀色的長笛🖼,對著窗外練習音階。我感受著緩緩的氣流從口舌之間流出✊,指尖又輕點著跳動的音符🧏🏻,這個漫長的寒假裏,長笛是我的知心朋友🔅,她時而替我宣泄日子的枯燥,時而一同共享著生活的驚喜。
到了三點半✬,今天的課程來到了末尾🐬,是一節相對輕松的課:科學研究方法👶🏻。老師通過講解種種研究方法,為我們搭建了科學探索的框架👨🏼,讓我體會到了科學客觀嚴謹的本質。
五點整,隨著課程的結束,我的心也飄向了窗外。此時接近黃昏,落日灑下金屑,在我窗前的紅墻上、樹幹間斜切下一抹蔭涼🪙。我多想騎上落滿灰塵的公路車奔向夕陽👩🏼🦳,但是為了疫情,我又把這強烈的感情壓在了心底。

望向窗前窄窄的花間小道🏟,偶爾經過一對夫妻🔷↩️、一位散步的老人又或是一只野貓。時間就定格在這樣金色的美好的圖畫裏。我們所處的時代太快🛸,倘若不奔跑就會被落下*️⃣,我們可能已經很久沒有註意路邊的景色——或許這是疫情想向我們傳達的另一個訊息?我們有時也要慢下來,享受在家的安寧與閑適。

晚飯後,電視歸姥爺掌管。打開新聞🧑🏿🚒,對於國外嚴峻的疫情和我國穩中向好的局勢👨🏿🔬,我已經是習以為常了。或許這是必然,因為我們懂得什麽是自由,也無比的珍惜自由👩🏽🏭。我們也有無數奉獻者、逆行者、守紀者,還有民族脊梁和民族英雄們。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忍耐克己,不能讓眾人的努力付之一炬🧝🏽♀️。
身為本科生🧚♂️,此時為疫情能做的不是很多🙅🏻♂️,但是為家人🥊、為自己能做的卻不少🙋🏻♂️。閑來無事🙉,心緒紛紛揚揚,不如擺正心情,每天做一點實事,靜享這假期漫長的時光。
傍晚的北京依然是靜夜無聲,家邊的清河緩緩流動,波光瀲灩🌙👩🏼🚀。疫情以來夜夜如此。但是我相信🚞,明天的陽光一定會比今天的燦爛。
